核孔膜,又称“核径迹蚀刻膜”,是一种采用核技术与化学蚀刻技术相结合制备的具有圆柱形直通孔结构的精密微孔膜。它并非生物体内的结构,而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功能材料。
其技术原理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研究人员发现高能重离子束(如氩、氪、氙等)穿透高分子薄膜(如聚碳酸酯、聚酯)时,会在其路径上留下一条狭窄的、充满化学活性的“潜径迹”。随后,用特定的化学试剂(如强碱溶液)对这片薄膜进行蚀刻,这些潜径迹区域会以比未被辐照区域快得多的速度被溶解,从而形成均匀、直通的圆柱形微孔。
核心特征与优势
与普通滤膜(如相分离法制作的膜)相比,核孔膜拥有独一无二的结构优势:
1.孔形规整:孔洞呈圆柱形,孔壁光滑笔直,而非普通滤膜的无规则海绵状结构。
2.孔径均一:通过精确控制蚀刻条件(如温度、浓度、时间),可以制备出孔径分布极窄的膜,孔径均匀性非常高。
3.孔密度可控:通过调节重离子束流的辐照强度(注量率),可以精确控制单位面积上的孔洞数量(孔密度)。
4.孔径范围:其孔径通常在0.1微米到1微米(即100纳米到1000纳米)之间可调,部分技术可扩展至纳米级或更大微米级。
5.高孔密度:如您所述,其孔密度可以做到非常高,最高可达每平方厘米1亿个孔,这意味着它在保持高精度的同时,还能拥有很高的通透速率。
主要应用领域
基于其独特的结构,核孔膜在众多高科技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精密过滤与分离:用于制药、电子行业(超纯水制备)、实验室中颗粒度分析、细胞分选等,可精确筛分不同大小的颗粒或生物细胞。
基础科学研究:作为模板材料,用于合成纳米线、纳米管等一维纳米材料。
生物医学应用:用于制备药物控释载体、生物传感器、以及模拟生物屏障进行渗透性研究。
气溶胶分析:用于采集和分析空气中特定粒径的颗粒物。
苏公网安备 32011802010174号